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动态

雁门关外觅真知,桑干河畔溯文脉 —— 24级文史哲和PPE试验班实习纪实

 

2025-07-07

6月25日至27日,2024级文史哲与PPE试验班全体同学,在李国栋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晋北大地,实地探访历史遗存,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厚重脉络,圆满完成了为期三天的“大同—忻州”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实习。

千年古刹 石壁佛国

6月25日上午,考察首站抵达大同华严寺。这座始建于辽金时期的皇家寺院,以其恢弘的木构建筑和精湛的彩塑艺术震撼了师生。薄伽教藏殿内巧夺天工的“天宫楼阁”壁藏,大雄宝殿中体现高超建筑智慧的“减柱法”结构,以及庄严慈悲的辽代彩塑,让书本上的建筑史与艺术史知识变得鲜活立体。同学们驻足凝视,感受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信仰的力量。

下午,师生们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面对武州山南麓绵延的石刻艺术宝库,时间仿佛凝固。从早期气势恢宏的“昙曜五窟”露天大佛,到中期中西艺术风格交融、装饰华丽的洞窟(如著名的“音乐窟”),再到后期趋于本土化的造像风格,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同学们仔细观摩佛像的仪态、衣饰、雕刻技法,深入探讨佛教艺术东渐过程中的本土化演变、民族融合的痕迹以及丝路文化交流的印记。

444).jpg

古建瑰宝 历史回响

26日上午,同学们首先探访大同善化寺。这座保存着唐风余韵、辽金格局的古刹,以其古朴雄浑的气质吸引着大家。三圣殿硕大的斗拱层层出挑,普贤阁精巧的比例尺度,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精髓。在随行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实地理解塑像技艺和佛教文化,感受着斗拱间承载的力学与美学。

紧接着,师生们走进大同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如同一部立体的晋北地区通史。从见证赵武灵王改革图强的胡服骑射相关文物,到反映北魏平城时代多元文化的司马金龙墓漆屏、精美陶俑与异域风情的玻璃器皿,再到展现辽金西京风貌的各类遗存,同学们穿梭于各个展厅,结合专业背景进行观察与思考。

午后,考察团南下抵达忻州古城。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登上秀容书院的文昌阁远眺,古城格局与边塞风光尽收眼底。书院内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古城中保存的历史遗迹、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为同学们理解晋北地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大家自由探索,或品味地方特色,或考察古建遗存,感受着这座边塞古城的独特韵味。

111(1).jpg

烽火记忆 精神传承

6月27日,考察行程聚焦于近现代的革命历史与精神传承。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深入蜿蜒曲折的地道网络,瞻顾肃穆矗立的烈士纪念碑,抗战时期军民团结一心、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同学。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所迸发出的创造力与坚韧,更成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与爱国主义教育课。

随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徐向前纪念馆。通过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同学们系统了解了这位共和国元帅光辉的革命生涯和高尚的人格风范。布衣元帅的简朴作风与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其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的革命精神,为同学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22).jpg

三天的晋北文化遗产考察圆满结束。初民学子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双眼见证文明、用心灵感悟精神。此次考察不仅丰富了学识,拓宽了视野,更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了深耕学术、传承文化的种子。当课堂理论在实地遗存中得到印证与升华,初民学子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探索欲也愈发坚定,为未来的学习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编 | 王怡萱

二审 | 原子舰

三审 | 郭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