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民园地 / 学术研究

德勒兹对同一性的批判 ——以《差异与重复》中自在的差异为例

 

2021-11-05

摘要:德勒兹始终对同一性持有批判态度,认为其阻碍了概念的创新。德勒兹发明了一系列新概念来试图对同一性达成批判性的解构,《差异与重复》就是德勒兹对新概念的运用。德勒兹认为不断生成的自在差异才是世界的根据,但差异始终受到同一性的约束。通过差异和重复的种种游戏,永恒回归中的拟像彻底解构了同一性,从而解放了自在差异。

关键词:德勒兹 自在的差异 重复 同一性

自后现代主义哲学诞生起,对同一性的批判始终是哲学家们的一个思考方向。德勒兹(Gilles Deleuze)在《差异与重复》( Différence et   R  epetition ,1968)鲜明地提出了对表象性思维的批判,认为表象性思维背后的同一性都是“伪造之物,它们是更具深度的游戏——差异与重复的游戏——制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德勒兹认为概念描述正是同一性即表象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并不能诠释事物本来的样貌,概念是我们自发构建起来的幻相(illusion)。

一、对于表象批判的一个表述

对同一性的批判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延续。理性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是概念,我们的概念之存在,似乎恰恰是为了把共同的特征指派给一整套事物,是为了形成普遍的,即可重复的陈述而对特殊情形进行的抽象。德勒兹认为这种抽象不能真正地指称事物,事物源于差异,差异始终是流动变化的,概念的阻断则是对差异之流的截取。当我们通过语言思考概念、使用概念时,概念所指涉的事物已经不是差异本体层面的事物,而只是概念描述下的事物了。

德勒兹把概念的自然阻断分为三类:名词概念(concepts nominaux)、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libre concept)。其分别对应内涵有限的概念、内涵无限的概念和主体产生的概念。概念和概念对象的关系被称为表象(représentation)。德勒兹认为表象之所以能够限制万物,核心原因在于内涵无限概念的存在。

内涵无限的概念使得记忆和自身意志得以可能。例如在回忆“我吃了一个苹果”时,“我”和“苹果”的语词概念内涵是无限的,它们可以指世界上任何一个主体和任何一个苹果。这使得原本单义性的存在变成了一种类比,即“我吃了一个苹果”实际上可以指称任何一个主体吃了任何一个苹果,“我”和“苹果”的自在差异被消解了。实在的世界不能用过去静态的语言去描述,而要用动态的、生成的角度去思考。尽管概念的创造可以达到数量上的无限,例如记忆,但这只是一种无限表象,它仍然属于表象范畴,德勒兹对过去哲学家的努力进行了总结:“哲学的最大努力可能就在于使表象成为无限的(狂放的)表象。”

这种对概念的批判背后反映出的是对差异和生成的重新思考。从差异和生成的角度来理解世界是对表象性思维的颠覆。换言之,如何用概念去描述动态变化的事物,这正是德勒兹要思考的问题。让语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么创造新概念,要么赋予旧概念以新内涵,而同一性思维的弊病正是在于用旧概念来描述新发展的事物。要考察德勒兹对同一性的批判,就要回到自在的差异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他的目的在于颠覆差异与同一性关系的常规观点,将差异肯定为第一原则。

二、什么是自在的差异

德勒兹为了批判同一性创造出了差异概念,他在《差异与重复》中区分了两类差异:一类是具体的差异;一类是自在的差异(la différence en elle-même)。前者指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也是经验的差异,即A≠B的根据。后者是事物之所以是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根据。自在的差异还从动词的角度来解读,即自在差异在先验的内在性平面中不断处于生成状态,如同细胞不断自我分裂增殖,通过重复完成客体化,形成各色事物。万事万物在本体论层面都处于不断差异化的过程中。具体的差异往往需要中介才能被思考,“A≠”需要“B”才能够被言说,即具体的差异是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不同事物作为中介才能够被表达,这种中介往往就是概念本身。所以具体(的)差异没有突破同一性的束缚,它只是表象的差异而非实质性的差异。

自在的差异是德勒兹在本体论层面认为的事物的根据,它是“A之所以是A”的理由,并不需要中介。存在在唯一的、相同的意义上述说着它所述说的一切,但被它述说的东西却包含着差异;它述说着差异本身。德勒兹理解的存在是一种生成,是在内在性平面之中始终运动的力(force)。这些力所构成的力流相互碰撞,由此产生了事物。各种不同的力流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本质层面的事件就是差异。存在对于所有样态来说都是“相等的”,但诸样态却并不相等。自在的差异是一种单义的存在,归根结底它是力的一种生成。

德勒兹发展了亚里士多德潜能-形式的理念,认为力流之间的碰撞由于基底(fond)而产生了事物,但基底不是事物的始因,力才是。基底是形式的形式,是介于表象世界和真实生成世界之间的中介物。基底上升的过程就是自在差异被制造的过程,力的生成推动了基底的上升,基底的上升伴随着形式的消解,重新上升的基底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实存。德勒兹把基底上升、差异制造的过程用镜子作比方,镜子之外是内在性平面,是各种各样力流运动的场所,镜子里是表象世界,服从于同一性且只能用表象思维来思考。自在的差异在镜子外,由力的碰撞导致基底的上升被制造,基底上升到了表面产生了自在的差异,同时自在的差异被镜子倒映在了镜子内部,即表象世界。

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自在差异的特点和德勒兹的哲学目标。传统哲学中自在的差异总是被迫地服从于表象性思维,因为如果我们不通过表象性思维就无法言说差异,自在的差异是先于经验的。因此,同一性思维无法直接言说真正的自在的差异。我们只能通过同一性、类似性、对立与类比的方式来言说自在的差异,而这四种方式就是德勒兹所提出的关于自在差异的四重幻相,也是表象束缚自在差异的四重枷锁。这四重枷锁使得自在的差异变为具体的差异,因为当我们比较两个不同的客体时,我们总是假设了某种同一性的因素作为基础。

这显然会涉及一个问题,即自在的差异为何会服从于表象的约束,其不断生成的特性显然与僵死的同一性表象格格不入。而这正是德勒兹对同一性的突破点,他认为存在一个圆满的时刻(heureux moment),使得自在的差异和概念表象达成了和解。这种和解实质上是差异对同一性的一种妥协,为了进入表象世界,自在的差异必须从属中介,成为反思概念。但这种从属不是对表象的彻底服从,而是一种伪装,表象因此成了有机表象。当差异由于自身的生成性不再作为反思概念时,差异变为了灾难性的概念。

德勒兹借鉴了柏拉图的学说,从柏拉图“分有”的概念创造出了“遴选”,遴选使得自在的差异戴上面具进入表象世界且不失其特性,从而能够被人们所认识。换言之,通过遴选之后的自在的差异是可以被人们思考的,且不服从于同一性思维。而这种对自在差异的认知正是对表象性思维颠覆的重要手段,只要人们能够解除概念中的四重幻相,就能够思考自在的差异。

三、自在的差异对同一性的克服

在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过程中发生了遴选。“永恒回归”概念是德勒兹对尼采“永恒轮回”观念的创新。德勒)重复分为三类,它们对应不同的时间:第一综合中的重复对应着当下,第二综合中的重复对应着记忆(过去);第三综合中的重复对应着永恒回归。永恒回归是重复的第三种形式,也是自在差异化的表达。

对主体来说,其所经历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是差异的生成。事实上时间是非连续的,但每一个时刻都是对上一个时刻的差异化重复,所以我们在主观上会感受到时间的连续性。在这个差异化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得知什么样的差异会在下一个时刻回归(通过遴选),但是站在当下回顾过去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样的差异已经回归了。换言之,永恒回归是不可预知的,是一种不确定的重复。我们不可能在过去预测未来,因为能够通过永恒回归的只能是自在的差异,而这种自在的差异是不断生成发展。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永恒回归的创新性,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从这种不确定性之中产生。所以永恒回归是对差异的一种肯定,永恒回归排除了同一性、类似性、对立和类比,通过遴选,拟像(simulacres)得以在永恒回归中被肯定。

德勒兹通过拟像解构了同一性。拟像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不同之物通过差异相互关联。拟像就是经过了永恒回归之后的自在差异。由于拟像来自于自在的差异,所以拟像可以指称那些不断生成的差异,也就是事物本身。相对于传统哲学中)同一性(探求为旨归的)概念而言,拟像是全新的“概念”。拟像保证了潜在的理念得以现实化,也保证了理念的时间空间得以综合,它还是保证主体稳定的动力所在,也是自在差异伪装后的形式。

各种各样的先验因素通过永恒回归的遴选以拟像的面目出现在表象世界,其目的是代替表象,使得主体通过拟像得以思考自在的差异。通过对表象功能的模拟,拟像完成了对表象的解构。由于拟像系统包含了差异,同一性的四种幻相被拟像破除。思维无法思考自在差异,但是可以在思考拟像的过程中把握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拟像就是被表象化、现实化了的存在本身。自在的差异在先验感性场域自发地生成自身,被生成的自在的差异通过“掷骰子(coup de dés)的游戏”偶然地通过三种重复将所有复杂的差异关系赋予拟像,自在的差异由此得到了解放。

参考文献

[1] Gilles Deleuze .D  ifférence   et   R  épétition  . Universities de France.1968

[2]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 translated by Paul Patton.The Athlone Press.1997

[3] 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安靖 张子岳 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吴静.建构与否定的博弈——德勒兹和阿多诺的差异逻辑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 乔·休斯.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廖鸿飞 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

[6] 查尔斯.J.斯蒂瓦尔.德勒兹关键概念.田延 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7] 杨凯麟.分裂分析德勒兹[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8] 王礼平.表象的毁灭——德勒兹对同一性哲学的批判性诠释[J].求是学刊:2009(36):11-16

[9] 涂良川 刘晓晓.“重生”、“再重生”的差异——德勒兹差异哲学刍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61-67

On Deleuze's Critique of Identity

—— take the difference in itself in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as an example

Xia YuHan; Yu ShuDan; Wang Duo

Abstract: Gilles Deleuze has always been critical of identity, believing that it hinders conceptual innovation. Deleuze invented a series of new concepts to try to achieve critical d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D ifference and   R  epetition  is Deleuze's application of new concepts. Deleuze believes that the constant generation of difference in itself is the basis of the world, but differences are always constrained by identity. Through the various games of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he Simulacra in the eternal return completely deconstructs the identity, thus liberating the difference in itself.

Key words: Deleuze; difference in it self; repetition;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