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当凛冽的寒风恣意于北国大地,当晶莹的冰雪冻结了心间的温暖,我校物理实验中心却如春暖花开的三月。26日中午,捷报从中国科技大学传来,我校的四名参赛选手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喜获佳绩:2008级物理基地班张姝和应用物理专业郑华丹同学获得综合类、研究性实验项目二等奖;2008级应用物理专业杜冠、曹轶森同学分别获得基础性实验项目二等奖、三等奖。灿烂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和煦如春的温暖在每个人的心底缓缓流淌。
积得跬步,至以千里
和以往的比赛不同,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采用现场命题的方式,分为基础性物理实验和综合性、研究性物理实验两类,参赛学生为全国34所高校物理实验中心的佼佼者,竞争格外激烈。这四名学子,经过学院组织的三次选拔和考核,从2008级和2009级物电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赛。张姝同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基础知识相当扎实;郑华丹在学习之余,一直从事学生工作,组织能力较强;杜冠同学开朗乐观,思维活跃,“悟理”能力较好;而文静的曹轶森同学,喜欢钻研,善于创新。为了充分准备,他们复习实验的时间从最初的四小时延长到八小时。临近比赛,他们便全天泡在实验室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完成了100多个实验,填写了100多份实验报告。除此之外,他们每晚还要熬夜学习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教材。准备的日子很苦很累,他们彼此鼓励,相互支持,坚持不懈。这份努力,为他们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到赛场,四个人都十分紧张。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忐忑的心情稍稍平复。张姝和郑华丹参与合作实验,郑华丹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张姝则负责细节,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步骤。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杜冠与曹轶森分别参加基础性实验。短暂的四个小时,他们要阅读30多页的实验原理,调试各种仪器,测量各种数据,对误差进行科学分析。虽然有很多实验在日常的学习中未曾涉及,但日积月累的扎实基础让他们在赛场上如鱼得水,终于获得成功女神的青睐。
有付出就有回报,他们用平凡的故事践行了 “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的山大精神。
师生齐心,再创辉煌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赏,四名学生除了感到喜悦,更多的是对学校和老师的感谢。“左手母校,右手恩师”,我想这便是他们这所以成功的秘籍所在。十一月二十号,一接到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通知,学校就表示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院相关领导在第一时间做出工作部署。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山西省教学名师、物理电子学教授董有尔老师,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带领中心全体教师制订了科学的选拔方案及针对性辅导策略,并与陈宝明老师、解光亮老师组成指导团队。在确定参赛学生后,紧张的系统训练开始了。三位指导老师牺牲自己的科研、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们讲解原理,陪同他们复习实验。他们各有分工,从不同方面夯实参赛学生理论知识,拔高操作能力。董老师注重学生基础,强调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素养;陈老师不断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解老师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注重领悟学科思想。实验室里,总有老师和学生一起忙碌的身影。实验室器材不足,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不分昼夜;实验环境受限,他们积极探索模拟。这些全面性的辅导,成为学生赢得比赛的坚强后盾。
辛勤耕耘的老师,呕心沥血,细心严格;发奋图强的学生,勤学苦练,孜孜不倦;师生齐心协力,创造了属于山大的辉煌。
众人划桨,同舟共济
这份荣誉,不是朝夕的奋斗所得的,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精诚合作、勇于创新的团队,有一种乐于付出、无私奉献精神做他们坚实的支柱。在这支普通的团队里,有一群不平凡的物电人。在物理实验中心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奋斗数年的老师,依旧坚守,为实验室的崛起开拓规划;临近毕业的学生,选择留守,为实验室的振兴添砖加瓦;留学深造及其他高校的学子,毅然回归,为实验室的新生注入新的血液。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因为对山大的热爱与责任,因为对物理的兴趣和执著,他们了默默耕耘。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虽然简单,或许单调,但是他们在没有绚烂灯光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责任与奉献,因为无悔与热爱,他们无疑是物理实验中心的楷模。
二十年来,他们创新各种先进理念,提出“综合交叉、有机结合、整体优化”的思路,构建了三级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将仿真实验、演示实验等新型实验引入实验教学,首创了背景反思模式、设计互动模式、研究自主模式、项目践行模式四模式联动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今,实验中心成为我校学子畅游物理天地的海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大物电的老师和学生们用他们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为自己也为学校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在冬日看到明媚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