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民园地 / 学术研究

汉代交友观念中任侠意识精神内涵的嬗变

 

2021-09-07

摘  要游侠是一个游离于社会政治秩序之外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喜好广泛结交,推崇侠义精神,组成了一个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而又不易受社会管控的阶层。在汉代社会中,游侠所带来的任侠之风影响巨大,并浸润入汉人的交友观念及其交友取向之中。尽管随着时间的演变,汉人交友观念中的任侠意识大量被儒学吸收和改造,社会上层渐渐成为儒家化的儒士,但仍可以发现许多民间遗留的原始任侠意识。

关键词汉代交友观念;任侠意识

在汉代人的交友观念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对任侠意识的普遍关注。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发现,任侠意识始终贯穿在汉人交友观念取向之中。不过,尽管这种侠义精神始终存在,但其精神内涵却随着时间演进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存史料主要记载了汉代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交友时所存在的任侠意识,但是仍可以通过这些中心人物窥探到大众交友观念中的任侠意识及其相应变化。学界对于游侠早有研究与关注,也产生了许多论文与著作,主要集中在游侠的产生、游侠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和侠文化等方面。本文主要探寻汉代人的交友观念,并着重其中存在的任侠意识内涵变化进行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原始任侠意识

汉初立国时期,社会上游侠众多,任侠之风盛行。此时的任侠意识主要表现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多集中在轻财好施、诚信重诺、快意恩仇(活人性命、复仇、杀人)等方面。

游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产物,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武力参与诸侯之间的争斗,为各自的国君提供支持,作为回报,国君则供给财物乃至官位。作为普通人进行社会晋升的一条途径,游侠自然深受人们推崇。人们既被游侠惩恶扬善、追求正义的精神品质所吸引,又渴望游侠晋升后“苟富贵,无相忘”的美好前景,以任侠意识为主导的交友取向普遍流行。尽管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王朝,着力打击游侠,但由于国祚过短,未能扭转社会上推崇游侠的风气。秦末反秦的势力中,旧贵族转化的游侠(如项羽、张良)与新产生的游侠(如刘邦、樊哙)异常活跃,并将社会上推崇游侠的风气延续至西汉初期。正所谓“上好则下必甚”,以刘邦为中心的游侠集团建立了西汉统治政权,尽管他们在建立政权后逐渐由游侠向官僚转变,并且也曾通过迁徙和监管来抑制游侠,但这种任侠之气仍存留在他们身上,而这种统治者身上的思想意识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下层社会,并成为了大众交友时所注重的方面。

《后汉书》中记载:“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由于多年战争,汉初国力衰弱,刘邦集团不得不以黄老之术治国,社会风气相对宽松,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而延续至此时且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游侠自然而然地会僭越朝廷秩序,行使着部分官吏的职权,成为地方的权力重心。社会上或是推崇游侠风气,或是为利用民间游侠,抑或是畏惧游侠,最终形成了游侠大行的局面。

当社会上游侠众多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人们寻友交结时自然而然地会考虑到这种情况,任侠意识成为交友观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此时人们对任侠的认识与先秦时期几乎完全一致,仍属于原始任侠的范畴,所以此时的交友观念中自然充斥着这种原始的任侠观念。人们进行结交时,多考虑对象身上所具有的如言行合一、仗义相助、轻财好义、舍命杀人等原始任侠观念,这种观念极其重视义气,对于对方身上所存在的道德则有所忽视。在春秋战国时期,游侠舍命杀人的特质有利于诸侯争霸,故而其身上的其他因素被忽视,延及西汉,由于政府的原因,这种缺陷仍然保留了下来。

儒家化的任侠意识

游侠本身所具有的轻财好义、重信重诺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青壮年聚集,形成一种“类黑帮”的松散组织。而由于游侠又常复仇杀人、刺杀官吏,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当民间交友更注重任侠气概时,大批志同道合之人便会自发聚集,他们与他人、与官府发生冲突时,呼朋引伴,肆意杀人,造成了社会上的好杀现象。同时,游侠群聚劫走罪犯、藏匿凶手又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成为了一个反抗政府的社会群体。这种原始任侠意识对统治者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挑衅,极易引起政府的打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统治者无暇顾及游侠;秦统一持续的时间过短,打击未产生显著效果;汉初政府力量较弱,无力触及任侠风气。而随着汉朝国力的逐渐恢复,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为“天子切齿”的游侠自然而然地受了政府的残酷打击。

文帝、景帝时期便开始有意识地打击游侠之士,“(郭)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济南瞷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而至汉武帝时期,“大一统”体系不断加强和巩固,更是大力打击如郭解之流,整治任侠风气;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辅之以孝廉取士,使得社会普遍追求儒家的晋升路径,游侠之气开始衰落。此时游侠只能面对两条路径:一条是坚持到底,成为“盗跖居民间者”,失去人们的推崇,沦为山匪盗贼;另一条则是主动被政权收编,融入儒家义利观,成为“有退让君子之风”、“有谦退之风”的“侠儒”。

可以看到,在中央政府政权的力量和儒家思想观念的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在汉初颇具影响力的任侠意识交友观念受到冲击,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轻财好义、仗义执言等原始任侠的因素因为符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追求而被保留,两者合而为一。而这些原始任侠因素和儒家追求本质上都是古人对美好道德品质的向往,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表现出来的便是贯穿汉代的一致性。而旧有的原始血腥的快意恩仇、复仇杀人观念因为不符合儒家追求而被摈斥,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放弃的一种交友观念。除此之外,儒家所推崇的义利观(如侍奉双亲、兄友弟恭等儒家品德),也混入任侠意识之中,成为一种“侠儒”性质的交友取向。此时人们交友选择的标准提高了,要求内外兼修、兼具仁义礼智信。并且,由于政府的干预,这种任侠并不推崇原始任侠那样蓄养宾客、招结侠士,将结交与结党进行了一个较为模糊的区分。

当社会上不符合政权要求的游侠或被消灭,或被收编,或隐匿乡间,朝廷的改造便达到了其目的。如窦融“家长安中,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然事母兄,养弱弟,内修行义”,将任侠与儒家相结合,从而成为了人们称赞并争相交结的对象。而若如曹操一般单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则“世人未之奇也”,失去了旧有的大众重视。

原始任侠的遗存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游侠风气的改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难容于政府的游侠转变为组成政府的儒生,人们交友时所考虑的任侠因素的内核也转为了儒家思想。正如牟发松所言,战国刺客、西汉游侠、东汉儒士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及西汉初期的原始任侠风气被吸收入儒家思想之中,成为了后世儒家坚韧风骨的组成部分。此后的任侠意识逐渐成为了儒家化的侠义之气,而交友观念则由以任侠意识为核心则变为了以儒家观念为核心。

当然,终其整个汉朝,原始的任侠风气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被政府人为地抑制了。政府主要通过仕途的吸引和残酷地迫害来引导原始任侠观念转为侠儒观念,甚至希望其变为儒家的士大夫。毫无疑问,汉朝政府的措施达到了其原有的目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原始任侠那种复仇杀人观念仍然存在,以任侠来聚集的情况仍未消失,只是被掩埋在了政府的统治之下。这种被儒家摒弃的部分原始任侠意识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于社会下层。如徐庶“为人报仇”,且将被诛杀时“其党伍共篡解之”。除此之外,当社会动乱时,为求自保,也仍会出现违背儒家思想的原始任侠交友取向。如刘縯“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甘宁也曾“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等。

小结

总的来看,汉代人们的交友观念中普遍存在任侠意识,但随着儒家地位逐渐加强,任侠观念也渐渐被儒家思想同化改造。尽管社会上仍存在着被儒家观念剔除的任侠取向,但社会的主流(从人群的身份和数量上来看)却是儒家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