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魏屹东教授之前,我们就细心查看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当打开他的个人简历网页时,我们还是不禁惊怔了很久。不论是长长的研究成果列表,还是密密麻麻的荣誉与奖项,都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魏老师的办公室,坐在他的办公桌前经过几番交谈后,才发现原来魏老师不仅工于教学与研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和享受工作的人。
他目光亲切而坚定,微笑温和而淡定。乌黑的头发,清爽的面容,透露出一个奋斗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佼佼者的干练与睿智。作为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专职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十五载风雨兼程,他出版专著数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丰厚的成果,成就了他令人推崇的业绩。
学高为师,育得桃李满天下
他像一位泛舟于教研大海的垂钓者,怡然自得享受其乐,不知苦闷与倦怠;他像一位辛勤浇灌草木的园丁,呕心沥血,躬耕出多少肥沃的土地,培育出无数丰硕的桃李。三尺讲台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与智慧,送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哲林新秀。
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他每周要带20多个课时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指导和审阅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硕士、博士论文。魏屹东老师凭借自己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始终以一位哲学家的理性思维来处理各种问题。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总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谈起他如何处理压力时,他笑笑说:“这些都不是压力,我享受的就是面临困难和最终征服困难的这个过程,这样波澜起伏的人生才具有意义!”
在不断探寻新研究理论时,魏老师还不忘探索教学方法,并在《大学教育》上发表论文数篇。他授课时角度犀利,视野开阔,例证丰富,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他始终相信,没有好的研究就没有好的教学,坚持教学相长。他将教学当作激活灵感的过程,把育人看作无限发挥空间的艺术。除了科技哲学等主讲课程以外,他还讲过语言、审美、情报学,他说,每一次新的讲授都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魏老师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描述性、解释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他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课堂上,他想法独特,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他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难懂的概念形象化。
他言传身教,提携后人,是一个辛勤的摆渡者。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做桨,珍贵的青春韶华做帆,他为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指点迷津,将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
勇于创新,科哲领域结硕果
作为学术研究的带头人,魏屹东老师在科哲领域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完善学科建设。在他的字典里,努力、勤奋、坚持是关键词。在别人眼中,做研究是枯燥乏味、辛苦单调的事,但他却乐在其中。他将教学和研究当做一种惬意而饱满的生活方式,追随着心灵不悔的选择。他的身边时刻都准备着纸和笔,随时随地记录灵感的闪光;他的双休日几乎都在研究的乐趣中悄然度过……
一直以来,他在科哲领域中辛勤耕耘,敢为人先,从一点一滴的平凡中投射出卓越。谈到何以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时,他微微一笑,对我们概括地说了三点:浓厚的兴趣,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的学术献身精神。“搞研究好比爬一座山,开始的路程必定充满艰难险阻、崎岖坎坷,但登上山顶的刹那便可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壮怀气魄。”这是他的研究心得,更是他的人生体验。
他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是一个前进的舵手,哪怕巨浪,哪怕风雨,依然高擎着理想的灯炬,毅然前行。
他,就是魏屹东教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种花容易树人难。十年如一日,魏屹东老师兢兢业业,笃行躬耕,弹奏出一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动人乐章。
2010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