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临汾地区的丧礼状况考
发布时间:2015-01-03 来源:邓鹏飞
摘要:中华民族的丧事礼节产生由来已久。现如今,丧礼仍然是民众精神中最为严肃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时反映了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都会造成两地风俗习惯的差异。对丧礼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人的身体和灵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当今复杂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要求。目前,临汾地区根据地域分布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风俗在现代社会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紧密相关。在现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丧礼的传承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越来越简化的礼仪让传统的传承出现危机。所以,丧礼研究依然很重要,传统文化问题不可忽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能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有力的解决好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对社会的健全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临汾 丧礼 出殡
Abstract:Funeral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Now, funerals still are important parts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It can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believe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customs in different eras. After exploring about the funeral, we can know about bodies and souls, besides, in can check with the t require to construct civilized mind world. Now, there are a lot of customs in LinFen eras, and the custom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economics, politics and cultures. At present, we can get a serious problem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eral has become difficult. So,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re the funerals’ development, and we cannot ignore the problem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Only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is problem, can we hold a right view abu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ke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Linfen funeral mortician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葬礼是往往被视为封建迷信。尽管有人认为这是文化的糟粕,但是它总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它在人类历史中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报着严谨的态度对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我们不能仅仅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之中,而更应认识到我们在人文方面关注的不足。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必须对其中的一套程序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做传统文化的合格继承者。
一、“灵魂”与“丧礼”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翻开中国历史,“灵魂”的影子随处可见。原始社会中,人类力量有限,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关于人的意识的各种幻想观念,包括魔鬼、神怪、灵魂等即是这些观念的一部分。另外受到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的身体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1]。除了人有灵魂之外,古人还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魂。帝王受命时要首先祭拜神灵,舜帝就曾“正月上日,受命于文祖[2]”,并且“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种灵魂的观念对后来的作为儒家思想的“天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灵魂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探索的问题,甚至在今天也有人对灵魂的存在深信不疑。
正是由于灵魂观念的影响,人们才发明了一系列繁杂的丧事礼仪,并且毕恭毕敬地遵守它而延续至今。“若不是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使然,则断难出现具有模拟现实需要的丧葬方式。”[3]我国传统丧礼渊源流长,现存最早的资料当是《仪礼》里的〈士丧礼〉、〈既夕礼〉和〈士虞礼〉三篇,这是周代的礼制。丧,《说文解字》说“亡也”,亡就是逃,所以丧就是离开。死生是人的最重大之事,所以要严肃以对,而这种严肃便表现为丧礼。
二、临汾的一套完整丧礼
临汾始称平阳,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它东倚太岳,西临黄河,南接运城,北临晋中,汾水自北向南穿过,全市面积20589平方公里,人口413万。作为帝尧的故居,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男力畎亩,女务纺织。信鬼神,喜祭赛。婚论彩礼,丧用浮奢”(《祝志·太平》)。所以这里的丧礼习俗也是多样繁杂的。以下仅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调查对一套完整丧礼的,描述。
初终
初终
亡人气绝后,亲人们都会趁其身体为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有时亲人们会在老人重病或将死或极为衰老之时在气绝之前就把“寿衣”换好,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特别困难。“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再给死者穿寿衣时,一定不能哭。认为死者在气绝之际迷了路,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或者泪水落在死者身上或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大多数亲人只是眼里噙满泪水,低声啜泣。
这时死者还是躺在自己死前睡的炕上或床上,全身盖着一块红布。随后子孙后代在床前磕个头,就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入殓。
入殓
“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等等,古称“大殓”。入殓用的棺材,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枸樟为上等,油松槐等次之,以柳木的最为一般。棺木一般被孝子漆成黑色,棺木的正前方贴着一幅阴曹地府的门的图画,上面请风水师写着几句话,这些文字一般很难看懂,但多为一些在“鬼门”允许通行或者是允许已故的祖先们接纳这位刚逝之人之类的话。
在入殓时,先由孝子把棺木之内清扫干净,然后往棺材底部撒上一层灰。这也有一定的说法,但主要还是起到尸体在家搁放时的防腐作用。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其长子抱头,另外的4人或6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俗称“上不见天”。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在棺内。这时要在死者的手里放上用小馒头窜成的鞭子,在左手里放上用元宝窜成的鞭子。在闻到死讯后,邻里乡亲都会赶来帮忙办事。男性主要帮忙抬尸或抬棺,女性主要帮忙叠纸元宝和做要往棺材里放的馒头圈,做法就是先和面,然后把面分成若干块,一般死者年龄多大就分多少块;再把小面快搓成圆圈放在鏊子上烤熟,此时如果面发酵发得快,就预示着后代发财发得快;最后把这些面圈用绳子窜起来,在帮在木棍上放在死者手中。同时另一只手放上窜成的纸元宝。随后在往把提前买好的的一个布包里放上七把麦秸,作为棺材里死者的枕头。给死者铺盖停当后,馆内还放置止一些生活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制物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世”。紧接着就要用毛絮把死者的身体在棺材里固定好,这样才能舒舒服服的“上路”。入殓完毕之后,棺盖盖于棺木之上,但仍留缝隙,在出殡时钉住。这是要在棺前摆一张桌子,上面摆着香炉,蜡烛以及各种祭品,还要特别在桌子上放一个罐子每天都要把一些食物放入其中,在出殡前把罐子装满各种食物。另外还要在桌子下摆一个瓦罐,供后代们烧纸放纸灰,瓦罐要在出殡时由长子摔碎,意思为长子继承了死者的家产。在桌子下边还要放7颗长钉,在出殡时封棺用到。
入殓完后,子孙后代们便放开声音嚎啕大哭,谁哭得越厉害就表示和死者越亲近越怀念死者。随后亲人们便要穿上白色的孝服,孝服根据与亲人的亲远程度而有所不同。至亲要浑身穿白布,头上戴纱布,远一些的亲人可以指穿白裤子或是白鞋。头上戴的纱布长短根据备份的大小而定,一般的辈分越小则纱布越短。邻居朋友们来帮忙的则要系上主人家给的一个红色的小布条,防止被鬼魂缠上身。
风水师
风水师
一般各村都有一位风水师。风水师会在死者去世的第一时间被请入家中。先指挥安排入殓事宜,大家办各种事如果遇到不明白就问这位风水师。其次,风水师拿上毛笔在麻纸上写一些字做成招魂幡。招魂幡支在一棵带根的玉米茎上,放于棺材顶部吊在棺材的斜前方。接下来,风水师要看吉日吉时进行下葬,一般单人下葬要选单日如初三初五等;合葬要选双日如初八初十。还有重要的一点,风水是要到坟地看好坟的方向,专业一点的会拿上罗盘,然后由打墓者按照风水师的指示造墓。坟的方向一般要按罗盘指示的最佳位置在偏一点,否则会对风水师造成不利。
出殡
入殓以后就要准备出殡了。出殡的时间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风水师决定的。因为风水事选择吉日时通常已经考虑到了众多方面的因素。吊唁死者的日子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开吊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至灵棚中,名为“移灵”。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排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两侧摆放个事纸扎陪葬品,诸如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幢花圈等。开吊后,亲友陆续前来吊丧,不论辈分大小,通通按照“死者为大”的规定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孙披麻戴孝,跪在供桌两侧的谷草或草垫上。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在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和花圈。吊祭者公祭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出灵”前要给死者进行“洗脸”,一般由死者的儿子或女儿,拿着棉签,用提前拿酒和粉调好的东西在死者的额头和两个脸蛋上各点一下。然后大家看死者最后一眼,可是平辈人一般不看。然后开始盖棺碶钉。家人亲友跪拜告别,钉棺共用钉7枚,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钉棺时,锤子的响声很大,这时亲友们失声痛哭,害怕惊扰了亡者的灵魂,同时大家嘴里都喊着话安慰亡灵,叫死者不要害怕。然后开始出灵。出灵时在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这一习俗取“斩引杀漎,祛灾除祸”之意。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在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棺木抬起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随着抬棺人大喊一声“起!”便把瓦盆在地上摔破。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走在出殡队伍最前的是吹喇叭等乐器的乐队,后面是棺材,在后是由孙子或外甥扛着的引魂幡和照片,最后是孝子和亲友。
送葬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需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现在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多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有一部分人前往坟地。引魂幡去坟地,然后由一个孙子端着照片和一部分人回家,把照片放在家中的排位上。棺木到了坟地,时刻一到即刻下葬。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坟丘堆成后,把引魂幡插在坟头,接着烧光所有纸扎,大家在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
祔
祔
葬礼的最后一项俗称“祔”。“祔”的人之前不去坟地,在棺材走后一会出发,由死者的三四个晚辈拿上几盘祭祀食物和酒水,在拿上一根木棍,路上不能与任何人打招呼说话。即使碰上之前送丧的亲友也要装作陌生人。他们到了坟地后,先在坟地外边背对着坟地找个地方等候,带所有送葬人走出坟地后,再进坟地。然后摆好祭品,磕个头,再把祭品扔在坟上,随后拿着酒瓶绕着坟地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洒酒,洒完后在一棍子将插在坟头上的引魂幡打倒,随后几个人哭着离开并原路返回,这一路上除了不能同任何人打招呼外还不能往后看,据说是防止死者的灵魂跟着回到家里。回去后在事先准备好的一盆盖着红布的麦麸上坐下。这样就结束了。
民间祭奠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须祭奠一次,称为“过七”。
“头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仪式。
“三七”,死者子女拿着香火,上坟焚香将死者接回家。
“五七”,丧家举行祭奠,亲友前来吊唁。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并到坟前祭拜。
现在的这些讲究已经简化,基本上都是每逢“七”就是上坟烧纸钱并用事物祭祀死者。“七七”一般都没有任何仪式而改在“五十天”的时候举行,这一天要烧一个花圈在死者坟头。还有一点就是孝子要在死者生前住的屋子或院子里住够五十天,以表达对亲人的深切缅怀,并安慰亡灵。
人死后到安葬100天,称“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这日子女们都要穿孝服,烧纸祭拜。随后就要上坟了,一年大致三次: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常新和;十月初一,送寒衣。人死后第一个生日称“冥寿” ,要举行仪式祭拜。在以后的每个周年都要上坟祭拜,家中也要祭祀。在九周年或十周年,十九周年或二十周年时要举行隆重仪式邀请各方亲友来祭祀上坟。
三、新形势下丧礼的发展
葬礼堪称是风俗的核心,谈起风俗必谈葬礼。葬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葬礼是研究文化不可回避额问题。在当今社会,研究葬礼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增强民族情感。研究葬礼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使命。随着人们对死亡的科学认识的不断提高,如何处置死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和习俗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传统的殡葬仪式已经很不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
传统的丧礼固然存在很多陋习与糟粕,而且在新社会里人们对复杂而封建的丧礼已经简化了很多,但是我们对现存情况的考察和记录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迅速消亡的今天。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人们渐渐抛弃了过去迷信愚昧的观念,并对丧礼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根据具体社会环境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妄想文化一成不变,但对文化的考察能帮助我们更好得还原历史、了解人类的进步历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葬礼习俗更是繁杂多样,望研究者们能继续努力,不辞艰难以探索中华文化的奥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礼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新穗,人界与灵界[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2.
联系地址:山西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8280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初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