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发布时间:2012-12-18 来源:
“时间过得真快”。
“话说得没错,可也没那么快”。
从15世纪至20世纪,跨越四世纪的文明,在马尔克斯笔下浓缩在马孔多这个孤立的村庄,溶解在布恩迪亚家族躲不过去的宿命中。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取决于人类是将过去文明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用于破坏还是用于建设。每一段文明都将带来一段新的文化,每段文明中都有厚古薄今的诗人和思想家,每一段文明都是一段崭新的开端。梅尔基亚德斯,一个文明传播者,率先打开了马孔多---“属于孤独和遗忘的空间,远离时光的侵蚀,避开飞鸟的侵蚀”的这个村庄,为他们带来文明,往后,一波又一波的外乡人来到这个地方,传播不属于这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这些不断到来的新文明,对马孔多来说,是诅咒呢,还是福音?其实,我们不能很绝对的做出判断,毕竟,真正有发言权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我们只能在这些文字的只言片段中写出自己的理解。
从最初的世外桃源到最后的破败不堪,无人居住,我们不能否认,马孔多---在日益不断到来的文明中衰落,到消逝。谁又能说,那场绵延不绝的大雨与无休止的炎热不是对文明的惩罚呢?而这个村庄的开拓者,这个承受着百年的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也在这场文明的激流中永远永远的不会再重复。正如乌尔苏拉所说“我们一辈子哪也去不了”,真的哪也没去,只不过是在迎接来来往往的人群。直至埋在地下,属于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这个家族的先祖开辟了这里,这个家族也在这里,与它一同被历史淹没。接受不了文明,文明对于它们必然是避不可避的诅咒。
何为孤独?在我读小说时便不断地在想,作者在描述谁的孤独,又有怎样的孤独,一直不得其解,在看书的整个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伴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一直细水长流,没有主角,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过,并没有因为这种感觉,就会遗忘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是某段情节,相反,小说正是如潺潺细水般流入读者脑中,流过便难以忽视。终于看完全篇小说,明白了作者所描述的孤独。马孔多在日益进步的文明的传来的途径中,与外界格格不入,对外界人带来的一切,虽觉得新奇,但更多的是担忧;马孔多人无法适应这不断变化的文明,对他们来说,只有祖先留存的可以接受;布恩迪亚家族在文明的进食中随风消逝,遗忘在长河中;布迪家族人人孤独,并且不断用自己的办法抵御孤独;这些就是孤独。
从出生到死亡,有些东西一直伴随着我们存在,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无法抵抗,无法遗忘,不会随着斑驳的岁月衰弱,也不会因为爱情的到来而浅薄,它就在那儿,不来不去。它时而热情,让你活得肆意潇洒,时而沉默,带给你无尽的安静与无奈。孤独是生活的常态,不需刻意去营造,它活在生活中。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
生命的不断循环,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命运。不迪家族在循环中灭亡,从第一代呆猪尾巴的小孩出生,乌苏拉尔一直避免或警告后代不要近亲以免生出带猪尾巴的小孩,结果,无法避面的宿命---他们的第七代是个呆猪尾巴的女孩。
以为是救赎,未曾想却带来了毁灭。其实看完此书,第一感觉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特别想尖叫,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又不知道这个感觉源于什么,难道只是看到马孔多化为瓦砾消逝在尘埃中,或是布恩迪亚家族永不再出现么?我清楚地知道,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许有一点点原因,但绝不会是主要的原因。这种感觉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己脑中也很混乱,纠结,迷茫,却又少了点什么。唉!一瞬间之前想好的有关文明,有关孤独的思路全部忘记了,心里明确的知道,这两个主题没办法完全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只是,想要通过文字表达出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也算真正明白了文字有的时候真的很苍白,唯有内心的情感最丰富也最复杂。不断地想,作者他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落后与进步?孤独与爱情?似乎都有,但哪一个都不全面。在想,作者似乎在发泄一种情绪,表达一种心境。似是在不断地询问,当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你身上,你会怎样?马空多—这座镜子之城,只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罢了,海市蜃楼,只要一阵风,便会消失,读到此处,有一种愤恨,我们随着这个村庄,这个家族的兴衰浮浮沉沉,结果最后被告知,这一切都不存在,只是一个幻想!就像你拼尽全力向前希望取得冠军,好不容易看到了红线,结果发现自己窜道了,未免太讽刺了!不过我们也希望这个家族不在出现,因为太悲,太惨,家族中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不禁想是不是文明也会如此?我们一直追逐的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没有什么意义。终会被遗忘,而且“那并不是内心深处暂时的尚可补救的遗忘,而是另一种更残酷且不可逆转的遗忘,因为那正是死亡的遗忘”。
这就是结束!
联系地址:山西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8280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初民学院